专业简介
建筑学专业是青岛理工大学优势专业,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自1987年创建以来专业招生已有35年的历史,共培养30届毕业生,培养了2100多名高级建筑学专业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建筑学专业扎根地方行业需求,构建了以滨海宜居、智慧建造、绿色生态等为特色的教育体系。
专业特色
突出以“滨海山地”为特色的专业建设。通过与山东省(尤其是山东半岛都市群) 地域城市环境特色的结合,建筑学专业形成了以“滨海山地”为内涵的专业特色,“滨海山地”城市与建筑设计贯穿于整个建筑学专业培养体系之中,同时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成果两个方面突出“滨海山地”的地域特色。
2009年建筑学专业获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建筑学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2013年建筑学专业成为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专业建设项目;
2016年建筑学专业获首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核心专业)。
“一主、两翼、三线程”教学体系
一主:以设计系列课程展开的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主轴
两翼:以数字建构和综合营造为特色的实践能力培养和 绿色建筑技术能力培养的两个副轴。
两翼是对设计主干课程的支撑与拓展;最先进的专业数字技术和绿色建筑技术使学生更关注时代、社会和国家发展,更贴近学科前沿,具备更专业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更有效和高效地锻炼设计创新能力
三线程:“一主、两翼”实现的具体途径。
三线程分别是“滨海山地城市与建筑设计与研究”线程、
专业竞赛训练”线程、“专业学习国际化”线程。设计竞赛和国际化线程,是将学生的专业学习推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学科前沿,和最优秀的师生交流、面对最突出的热点问题。
“导师组负责制”特色培养模式改革
2009年建筑学专业开始推行“师组负责制”教学模式改革。这种专业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原来的班级式教学改为导师组教学,别师组从二年级至五年级纵向负责所授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与传统模式相比,该模式明确了导师组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责任,使师生团体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相对固定,因而促进了导师组的凝聚力和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互相帮助与监督精神,极大提升师生课上课下教与学积极性。
2011年“基于导师组负责制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同时获得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肯定和推广,目前深圳大学、福州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正在借鉴实施这一教学模式。
交流合作
积极推动与德、英、 美、日、韩和澳门、香港等地高校密切交流,发展与韩国海洋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德国雷根斯堡工业大学、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建立了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师生交换互访、联合教学、合作研究、学术联盟等多层次合作关系。创办《海巢》期刊,营造丰富多彩学习氛围。
师资队伍建设
建筑学专业现有博士43人、硕士19人;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讲师32人,双师型人才32人。教师队伍学缘关系广泛,均毕业于毕业于国内著名建筑院校: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侨大学等,以及国外一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建筑院校。
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通过外出考察、公开招聘、重点走访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2018年全职引进日本工程院院士高伟俊教授。
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派遣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行访学、交流,了解先进的建筑教育理念,开拓国际化专业教育视野,接轨国际专业发展前沿。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和学缘结构。全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推进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同时坚持“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原则,聘用校外在行业有突出影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方面,主要采用“层级管理的网络化组织模式”。学院教学组织由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系部负责组织基层教学工作,教研室(年级教学组)负责编写、制定年级专业教学指导书,横向统一监督、实施年级教学工作,导师组是专业教学实行的终端,与年级教学组形成纵横交织网络化组织体系,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毕业就业
建筑学专业毕业生近年来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就业方向主要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设计院、咨询公司、政府部门等。每年有30%学生出国留学、国内一流建筑院校继续深造,包括众多世界排名TOP100高校及国内一流建筑院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