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团委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梦之光”实践团2024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纪实

发布人:杨霈宣   发布时间:2024-07-23   点击:  


2024年7月,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梦之光”实践团再次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赓续红色血脉,助力圣地发展”专项活动。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于红霞教授和辅导员刘超老师的带领下,抵达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启为期10天的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奋楫笃行”,传承延安精神,发挥专业特长“真题真做”,助力圣地发展,在亲身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文艺

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这座纪念馆不仅展示了当时文艺工作者在延安的创作生活,还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资料,展示了文艺作品如何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作用,激励人们追求真理、艺术和理想。团队成员从展览中了解到,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们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革命文艺家积极开展抗战歌咏、戏剧、文学、版画以及大众新秧歌等革命文艺创作,使文艺在抗战中起到了动员组织群众、团结教育人民的强大作用,深刻影响了整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延安文艺纪念馆让团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艺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代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在鲁艺旧址,团队成员集体学习了黄河大合唱,并高声演唱了选段,令人心潮澎湃。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承载了中国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精神,是中国现代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符号。通过学习和参观,团队成员更加直观地理解了中国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

   点亮红色记忆,感悟光影魅力

在调研环节,实践团对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了整体的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TUANDUI 前往二道街夜市一条街和延安宝塔万达广场,调研夜游和夜景现状,收集了大量现场资料。在于红霞的指导下,实践团队成员就延安的红色文旅夜游现状进行了热烈讨论,深入了解了灯光设计的理念和实际操作经验。团队成员详细记录了现有夜景照明设施的数量、位置、类型和使用情况,评估了当前灯光的亮度、色彩、均匀度和眩光情况。同时,团队设计了问卷,收集游客和居民对现有夜景灯光的感受、意见和建议。本次调研为后续的文旅夜游景观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护延安文化,创新窑洞民宿

实践团对延安地区现存的废弃窑洞进行了深入研究。团队首先前往陕西延安的延川县甄家湾村,这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保留了许多原始窑洞。甄家湾村在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内的窑洞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传统建筑风格吸引了调研团队的注意。

       

团队在调研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意设计概念,例如,结合窑洞立面进行灯光投影,展示当年的生活和工作影像与革命故事;利用灯光引导游客夜游革命旧址,充分激活红色文旅景点夜游。通过这些创新措施,实践团希望能更好地利用延安的红色文旅资源,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在革命圣地聆听革命故事,重走革命道路,瞻仰英雄事迹,亲身感受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让实践团的同学们受益匪浅。团队成员们将继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发挥专业知识助力革命老区发展,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到基层中,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撰稿:于红霞 杨霈宣 审核:范晓光)


版权所有@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邮编:266033     鲁ICP备20100113号

地址:中国青岛市市北区抚顺路11号   学院办公室建筑馆301室:0532-85071227   学生工作办公室建筑馆312室:0532-850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