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团委

逐光照边疆,富农兴延边——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师生走边疆,赋能边境地区乡村振兴

发布人:杨霈宣   发布时间:2024-08-24   点击:  

以实践之行诠释时代之责,以青春之笔书写兴农之梦。这个暑期,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英安乡韵”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学院党委和校团委指导下,赴吉林延边珲春市英安镇开展“乡村振兴·青春笃行”2024年全国大学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改善镇村人居环境,打造特色突出、产业兴旺、民族团结的边陲小镇,为推动乡村振兴、弘扬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作为青年建功立业的重要领域,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学院团委在校团委指导下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 2024 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广泛号召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前期审核,学院1支队伍入选全国示范性团队,1支队伍入选省级示范性团队,重点关注乡村规划、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生态旅游的开发情况等,利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服务。本次“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示范性团队山东省共遴选出全国示范性团队42个、省级示范性团队58个。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地处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界处,在珲春市西部、图们江之滨,英安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承载着城镇化发展的新使命。实践团队7名师生在现场用5天时间围绕英安镇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研与座谈,评估当地乡村规划现状,为镇区主街规划和美丽村屯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镇区主街,实践队了解到80年代镇区的繁荣,镇区发展现状与未来愿景。镇区逐步引入俄式啤酒厂、家具厂和儿童乐园等多样化业态,与地标建筑烟囱交相辉映,共同塑造一条融合时代印记的工业风商业街。实践队员们积极展开对主街业态、建筑质量和立面的调研,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想法和实施方案,为街区注入新活力。 

           

 

在甩湾子村,实践团成员与村委就村屯目前发展状况与困境进行深入交流座谈,并一同参观兰江渔业生态度假村、养牛场、果园等企业。团队成员走进朝鲜族村民家,与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美丽村屯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坚定了学生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信念。

在英安新村,实践团成员参与英安村朝鲜族老年节活动,在载歌载舞的欢乐氛围中体验朝鲜族的民族风情与敬老美德;走进村屯,记录村民生活的点滴,感受他们的淳朴与热情;参观红色遗址甩湾子断桥,感受那段动荡岁月的沉重和现在和平生活的珍贵。这不仅增进了同学们对朝鲜族文化的理解,更激发了对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文化的力量在于凝聚人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次实践更加开阔了我得眼界和对边境乡村的理解,能够帮助英安镇乡镇街区解决现有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环境美化、设施配置、文化传承和公众参与是我的荣幸。未来我将把它作为我研究的一个方向,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团队队长建研2303班李晶说道。

“学生们亲身到大国边疆,感受边境乡村的中国式现代化,‘真题真做’为乡村振兴助力,是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学院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必修课’,针对学科专业特色构建‘1243’实践育人体系,培育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运用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学院党委书记肖学斌介绍道。

活动开展前期,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珲春团市委、英安镇党委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英安镇,学院党委书记肖学斌、副院长朱一荣与英安镇党委书记王超、副镇长游朝、宣传委员郭晓蕾深入交流座谈,切实加强校、地合作,以为地方办实事为目标开展实践活动。

逐光照边疆,富农兴延边。下一步,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着力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依托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义务编制村庄规划》,不断挖掘乡村规划服务对象的针对性,助力边境村镇乡村振兴,推进“真题真做”,培养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优良品格,引领青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有效解决乡村发展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撰稿:杨霈宣;审核:肖学斌、范晓光、朱一荣)

 

版权所有@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邮编:266033     鲁ICP备20100113号

地址:中国青岛市市北区抚顺路11号   学院办公室建筑馆301室:0532-85071227   学生工作办公室建筑馆312室:0532-850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