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灯塔映照五四魂 匠心拓印青春路:全国劳模王炳交与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师生共筑“灯塔思政”实景课堂

发布人:杨霈宣   发布时间:2025-04-24   点击:  

4月24日,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师生走进团岛百年灯塔,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灯塔思政”实景课堂。全国劳动模范、齐鲁最美退役军人王炳交以“守塔人”的独特视角,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五四精神深度融合,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师生呈现了一堂跨越时空的青春思政课。


在始建于1900年的团岛灯塔下,王炳交轻抚斑驳的铜制扶手,向学生们讲述了他近50年如一日的守塔人生。“当年这座水晶凸透镜由德国制造,每个零件都凝聚着工业文明的智慧。如今我们自主研发的航标灯自动监控装置,让百年灯塔焕发新生。”他展示的专利证书与布满岁月痕迹的工作日志,让学子们触摸“燃烧自己,照亮航程”的航标精神。当谈到2017年退休后主动返聘时,他深情说道:“灯塔就像我的孩子,守护它是我的生命意义”,这番话语让建筑学专业的李荣相同学感慨:“原来工匠精神的极致,就是与时代对话的永恒匠心。”


结合学院“滨海山地建筑”的专业特色,王炳交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灯塔构造。在灯塔顶部的360度观景平台,他解读了灯塔作为“城市海上玄关”的空间意义:“从德国总督府到八大关建筑群,青岛的每座地标都是凝固的海洋文明。你们未来设计的建筑,也要像灯塔般经得起百年风雨。”这番论述与学院“陆海统筹、开放办学”的育人理念形成呼应。风景园林专业的芦昱函注意到,灯塔周边植被的防风固沙设计暗含生态智慧:“这让我想到课程中老师指导的滨海人居环境研究,原来专业实践与精神传承可以如此交融。”


在灯塔旁的青岛航标展馆,泛黄的《劳模诗集》与抗美援朝老兵照片构成特殊展陈。王炳交讲述重走长征路、探访冰雕连的见闻时强调:“五四精神不仅是历史回响,更是新时代青年攻坚克难的密码。”当他开启自己动手研究维护的百年雾号,震撼人心的“海牛声”响起,那是劳模精神、五四精神引领青年奋进的交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中帅书记表示,这种“行走的思政课”已纳入学院“青心筑梦”实践育人体系,未来将结合历史街区改造、乡村振兴等项目,打造更多沉浸式育人场景。


在本次实景思政课前,各团支部、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围绕“新时代传承五四精神,新征程贡献青春力量”主题开展了主题团日活动,学习榜样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建筑学(中外合作)专业的吴依霖同学在了解王炳交事迹后,自发手绘了一幅劳模速写,这次能当面相送,令她激动不已,“熬了两个晚上精心绘制的速写终于能亲手送给王老师!当双手递上速写本那一刻,精神的灯塔近在眼前,这才是我们新时代青年该追的星!”

 

夕阳西下,灯塔光束划破暮色。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师生既触摸到百年灯塔的金属肌理,更读懂了“耐住性子,守好灯塔”的精神内核。正如王炳交在寄语中所说:“希望你们设计的每栋建筑都能成为城市的精神灯塔”,这场特殊的实景课堂,正为新时代建筑人的浇筑着最坚实的信仰地基。未来,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将持续建设“红色+专业”思政实景课堂,丰富实践育人体系,践行“五四”精神,为全面培养“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添砖加瓦。(撰稿:杨霈宣;审核:王中帅、吕楠)


版权所有@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邮编:266033     鲁ICP备20100113号

地址:中国青岛市市北区抚顺路11号   学院办公室建筑馆301室:0532-85071227   学生工作办公室建筑馆312室:0532-850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