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管委会、CBC建筑中心主办,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承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协办的“义龙未来城市设计国际竞赛”评选结果揭晓,由我校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陈建颖、白芳冰、于浩、张帅、苏静完成,耿雪川老师指导的作品《喀城—新生》荣获此次竞赛三等奖。
本次竞赛聚焦黔西南州自然山水等地域特征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聚焦东方古老的山水情节与现代生活方式;聚焦全球在地化,即全球视野与在地行动的紧密结合。竞赛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在地与世界,传统与未来,东方与西方,地景与城市,自然与人居,保护与发展,意象与现实……自然本底之上的现代城市生活,助力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新城建设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构想和策划,获奖设计作品将有机会依据当地政府的决议落地实施。
本届竞赛评审委员会由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前院长、雷蒙德·加布建筑与城市设计教授、哈佛大学杰出教授彼得·罗担任评委会主席,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晶涛担任评委会执行主席,西班牙巴塞罗那前任总建筑师比森特·瓜里亚尔特,韩国首尔市首席城市规划师金荣俊,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孔宇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翔宁,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王亚楠经济研究院双聘教授赵燕菁等国内外知名城市规划、建筑大师、生态城市专家、智慧城市专家组成。竞赛吸引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建筑院校、设计院所1184组参赛者报名,最终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中,甄选出28组获奖方案,其中包括一等奖1组,二等奖3组,三等奖8组,优秀奖16组。
建筑学院参赛作品以“喀斯特的生长”为设计理念,基于黔地山水的自然资源,通过山体的垂直生长,将传统建筑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通过水库的水资源和水生植物资源,在水下设计特定形态的装置,借由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一系列清洁能源,供应城市机制运转。整个城市依靠现代社会先进技术和理念作为支撑,解决人地之间的矛盾,对旧的城市格局进行有机更新,从而实现绿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的平衡。
多年来,建筑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针对设计类专业的特殊性,在注重学院内涵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此次获奖不仅表现出建筑学院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组织能力,更是为同学们树立了学习榜样,极大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热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院良好的学风建设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